4月24日下午,“尖峰卓越心理讲堂第八十讲”邀请到了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高飞,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汉语词汇加工和双语认知的认知神经基础》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副教授李城林主持,我院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100余人到场聆听了此次讲座。
高飞的报告分为三部分展开。
在第一部分,高飞介绍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区别及应用语言学的不同流派,他指出现有关于语言阅读的研究主要基于英语。由于汉语与其他应用语言的差异,汉语语言研究可以拓展基于英欧语言的结论,为阅读科学提供有用的信息。基于词汇产出模型,高飞及团队将研究聚焦汉语词法的加工过程,并主要采用脑电、近红外和功能性核磁共振等作为研究工具。
在第二部分,高飞以汉语词形加工为主题,对第一部分研究展开介绍。基于三个研究问题——大脑对汉语的词形限制的编码方式;汉语词结构效应的神经活动;双语词形加工的神经关联。高飞及团队使用多样的研究方法,在一系列研究中证实了词法是心理词典中相对独立的成分,且汉语词法加工能够为阅读科学提供有用的信息。基于研究结论,高飞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介绍。
在第三部分,高飞首先介绍了外语效应,即采用第二语言加工信息会更加理性;并引入解释外语效应的三种假设——情绪性的减少、更高的认知负荷、更远的心理距离。结合三个假设与两个语言系统理论,高飞及团队针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加工展开一系列研究,从多维度探索外语效应。在道德概念加工和心理想象上,发现了不一致的成果,对外语效应的假设应根据情境和加工类型进行区分。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参与,针对讲座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困惑,高飞也逐一进行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展现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与前沿内容,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次极具启发性和现实性的学术体验。
文字 | 刘羽蓝
图片 | 唐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