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活动

【国奖先锋】以书为马,行者无疆——于照晖

[来源]:人员机构[日期]:2019-12-10[访问次数]:27

于照晖,教师教育学院2018级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王立君教授和詹沛达老师,2019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研一期间在国内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报》上发表名为《一种基于多阶段认知诊断模型测评科学素养的方法》的文章,目前还有《概率逻辑与模糊逻辑在精细化学习诊断中的对比研究》一文在投《心理科学》杂志。


投身科研,集中发力

回忆起研一刚入学的自己,于照晖坦言他也曾有过一段迷茫期:看着浙师大校园里日升日落,人来人往,他时常困惑究竟什么是他真正想做的,什么是他真正愿意投注一生的事业。不久之后,他便在投身科研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研究生期间,科研是于照晖的工作重心。”百折不挠,严谨认真”是于照晖的科研态度。“对于写论文,只要你坐在电脑前打开word写下第一个字的那一刻起,你就赢过了大多数的同学,所以要敢于下笔。”就像导师詹沛达老师常说的那样,于照晖过去一年的研究生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与积淀的过程。当谈及如何迅速明确目标,集中发力并持之以恒这一问题时,他给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两条建议。首先,一定要和自己的导师密切联系,每个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份“宝藏”,要学会在老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做文章。其次,要敢于暴露自己的“低智商”。“说实话,研一时大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接触科研,很多东西不懂是正常的,多问才能有进步。”于照晖如是说。


劳逸平衡,拥抱生活

 “高效的工作学习效率,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是于照晖平衡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关键。在生活中,他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使自己充实有活力;在学习上,他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态度做研究,定期去期刊阅览室浏览最新的学术动向,在广泛的阅读中挖掘知识,在质疑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在遇到研究瓶颈和低谷时,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适当放松一天,运动、爬山,等等。他表示,“在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该玩的时候认真玩,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自然会达到想要的平衡。”于照辉认为,研究生期间科研压力较大,一定要劳逸结合,合理的安排时间,均衡学习和课余时间,放松自己的心态,适时给自己充充电,重整行囊再出发。 他说在一年多的读研时光里,自己尝试了很多新的事物。在他看来,对自己擅长的事情,就要把握机会,努力争取,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中。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包罗万象,而于照辉在充满惊喜和挑战的生活中逐渐学会了取舍,更好地了解自我,让生活慢慢积淀。


良师益友,心怀感恩

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更好地前行。谈及自己取得的点滴成绩,于照晖最感激的是导师王立君教授和詹沛达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提起两位导师对自己的极大帮助和深远影响。于照晖说道:“从最开始科研的门外汉,由不懂到了解,再到慢慢深入、发表论文,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导师们的谆谆教导和无私帮助。” 当分享和导师交往过程中印象深刻的瞬间,于照晖想要把导师的一句话赠给大家以共勉:“做学问可以‘小步快跑’,慢慢的能形成一个大的体系。”

另外,于照晖也很珍惜每次与朋友的相处机会。于照晖笑言,学习之余,他也乐于做个“捧场王”。同学舍友聚会互邀,只要有空一定会去。集体活动尽量参加,更喜欢三五好友的小聚会,以约饭居多,美食探店和席间吐槽,是最为享受的惬意。


脚踏实地,迈向未来

提及在研究生期间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良好习惯时,于照晖谈到,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习惯首先就是保持好奇心,保持探索的欲望。“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新闻,我觉得有不合理且感兴趣,就会尽量去寻找信息源头,多方交叉验证,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更多时候,这种搜索、验证信息并得出结论带来的乐趣,远大于关注事物本身“。

其次就是多与朋辈交流。“我们所处的环境,终究只是个小圈子,容易产生锚定效应,与更广阔的世界接触,与更优秀的年轻人交流,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我在期刊投稿等平台上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伴,平时会沟通了解各个高校对研究生的不同要求和论文写作投稿的经验,学习到了很多。”

当谈及到未来规划时,于照晖说:“我打算继续读博,因为现在一天不看文献不写论文就觉得不习惯,逐渐地对科研产生了兴趣,现在所取得成绩已经成为过去,而逐梦的道路任重道远”。正是这样的一种自律,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读博。他认为,“探索不只是自己求知欲的满足,更多的则是为了扩宽生命的宽度、内心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人生之路要自己走,要过怎样的人生,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只有自己才能赋予生命最佳的诠释。


/胡婷婷

/于照晖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