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正念学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与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正念学组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正念冥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联袂两岸三地等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分享科研硕果,搭建开启对话、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交流平台,开启当下智慧!我系心理与脑科学研究院正念研究实验室主任、核心正念师、副教授宋晓兰博士受邀参加大会并做——正念之道与幸福之路的大会主题报告。
首先,宋晓兰博士介绍在2018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在164个国家中,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排86位,位居中间。幸福报告反映的不仅仅是主观幸福感在每个国家的排名,更重要的是研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能维持个体的幸福感?或者什么样的因素在阻碍个体去体验幸福?在宋晓兰博士的报告中,我们了解到:当个体在谈论幸福的时候,其实是谈论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感是一种快乐、满足且有意义的主观感受。

接着,宋晓兰博士讨论了幸福产生的条件,这个条件可以粗略的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外在客观条件:经济、社会支持、生理健康;内在条件:掌控感,利他、公平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阐释了正念与幸福的天然联系:正念是把幸福由一个终点目标变成一个踏踏实实在过程中就可以去体验到的一种方法。
在正念研究领域,正念训练可以帮助个体提升与正念有关的心理能力;一,认知能力,包括持续注意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个体清晰做决策的能力;如果正念作为一种注意训练的形式,它可以帮助个体去做清晰的决策,当个体要做出自动化的反应,而这个反应可能对个体解决事件是不利的时候,个体能够在那个时候停下来;二、获得平静的心境,或者说是积极平稳的情绪,以及涉及到人际之间的那些积极的人际情感,已经有一些研究揭示了正念训练可能会提升个体的亲社会性,会促进个体在看到他人痛苦的时候,会更出于无私地去帮助他人,也就是利他;正念不仅仅可以帮助个体去满足那些内在条件,也会帮助个体去达成外在幸福的这些外在的客观条件,所以,正念实际上已经在支撑起幸福的含义。

据悉,宋晓兰博士及所在正念研究实验室的成员,近两年在正念研究方面,包括在基础教育领域、司法教育领域、病患体验等领域运用正念的方法所做的一些卓有成效的基础理论及实践应用的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