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心理学双聘教授周晓林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发文,揭示大脑整合不同认知信息产生感激情绪的神经机制

[来源]:人员机构[日期]:2018-05-10[访问次数]:18

201857日出版的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刊发了我校心理与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周晓林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Decomposing gratitude: repres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 antecedents of gratitude in the brain”,报道了该课题组在感激情绪产生的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该研究得到了世界科学媒体如“科学日报Science Daily”、“医学快报Medical Express”、“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的推荐介绍。

感激情绪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因其与社会道德行为密切相关也被称为道德情绪。感激情绪体验有利于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促进个体对施惠者进行回馈等亲社会行为,对个体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经典理论认为,感激情绪产生于个体对帮助事件的认知评价,个体的感激水平取决于施恩者的意图、施恩者所付出的代价、受惠者在帮助中的获益。以往神经影像学研究利用读故事-情境想象的范式,让被试想象自己遇到困难时受到他人帮助的情境,并发现大脑前扣带回膝部(pgACC)与个体感激情绪相关。然而,在感激情绪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认知成分(施惠者代价、受惠者的获益等)在大脑中如何表征并相互整合产生感激情绪仍然未知。同时,由于过去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个体感激情绪如何转化为回馈行为这一关键问题亦有待解决。

在该研究中,周晓林课题组结合自主开发的人际互动范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手段,旨在考察(1)在帮助情境中受惠者的大脑如何加工施惠者代价和自己的获益并进行整合产生感激情绪;(2)感激情绪转化为回馈行为的神经机制。在实验室中,采用人际互动范式,真实模拟现实社会情景,研究者发现,施惠者的代价的加工主要涉及大脑中心理理论相关的脑区(颞顶联合区TPJ、背内额前额叶dmPFC),受惠者自己的获益加工主要涉及价值表征相关的脑区(腹侧纹状体VS);感激情绪在pgACC进行表征,其表征强度与个体的感激特质得分正相关。动态因果模型分析显示,施惠者的代价和自己的获益相关脑区的信息最终整合到pgACC,表明pgACC在感激情绪整合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通过回归模型,计算每个被试感激情绪对回馈行为的影响系数,发现该系数与前扣带回皮质(gyral ACC)的神经活动有关。该研究揭示了不同认知信息加工、整合进而产生感激情绪,以及感激情绪影响回馈行为的神经机制。

此前,周晓林教授课题组已经就社会情绪、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发表了多篇论文。这些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资助。


Yu, H.*, Gao, X.*, Zhou, Y., & Zhou, X. (2018). Decomposing gratitude: repres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 antecedents of gratitude in the brain.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doi:10.1523/jneurosci.2944-17.2018 (* equal contribution) 


原文链接: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early/2018/05/07/JNEUROSCI.2944-17.2018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