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39185
浙师大
520次
首师大
开车时间
05:20开
13车14号
票价 梦想无价
一经认证 全国有效
去北京
就我个人而言,交换能够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包括学习氛围、人文氛围等,还能够感受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我很喜欢旅行,想像当地人一样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交换在时间上足够充裕,刚好能满足我的爱好。
其实之前想去华东师范大学的,但是到我这一届华师大项目就停了,国内项目又只有首师大,所以就选了首师大。因为之前已经有过一次去台湾的经验了,所以对于未知的环境感觉没有那么紧张。当然,当想到要带哪些行李之类的,我也很烦恼,因为从未去过北方,所以出发前有很多担心,毕竟南北差异较大,还是要考虑得周到一点。
在北京
刚到北京的一段时间我是不太习惯的,因为北方真的太干了。刚去的第一周,每天早上起床都流鼻血。此外,饮食上我也不能马上适应。
据说首师大一共有7个校区。我跟其他交换生一起住在东二,但是上课在东一,所以我每天都得骑车去上课,也因此学会了骑自行车,不过还是一如既往地压点到哈哈哈。
心理学是首师大很不错的学科,师资力量较丰富,学校里的老师也挺优秀的。由于处在北京,首师大还可以借助很多北师大或者北大清华之类的心理学资源。
我个人觉得浙师大和首师大课程以及课堂基本没什么差别,台湾大学的差别更大一点。台湾的课程强调实践性,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比如说一些课程,老师会给你布置很多小组任务,让你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有一节临床心理学的课,老师不仅会介绍理论,还会布置很多需要小组成员合作的任务,比如小组合作编写罗夏克测验、自己小组邀请讲师、自己小组制作海报等等。虽然任务很重,但是真的学到很多东西,也能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
在首师大的时候我会跑去北大或者其他学校蹭一些感兴趣的课,不过到最后我每周都坚持下来的,只有北师大方晓义老师的家庭心理学。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呢?一是我觉得方老师上课确实很有魅力,二我觉得这个方向也确实是我感兴趣的方向。方老师的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我觉得两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彼此亲密又互相独立。”
入北京
在首师大交换期间,有很多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北京的第二周我去参加了比尔及梅琳达基金会发起的“乐天行动派”的年会,地点在北京大学,有李一诺、腾讯公益的负责人、今日头条的副总裁,还有一些把公益梦想实践地十分出色的年轻人。公益十分不简单,我很佩服他们,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能把公益做好,他一定可以做好很多事情。
在北京我还见到了一些名人,俞敏洪,王蒙之类的,当然在台湾也见到了很多所谓的“大咖”。“大咖”见得多了,我发现我就会去媒体化,会慢慢撕掉以前贴在这些名人身上的标签,包括一些看法或者想象之类的。在那层光环效应褪掉之后,我会去客观地思考这个人本身以及他的思想。
在一些活动中我认识了一些印象深刻的人,跟他们深入交流,我会发现,人生其实还有很多种可能,人生有很多种活法的。
游北京
大家能想到的一些北京“著名”景点我可能都去过了。但是我最满足的还是在北京跟在台湾的时候一样,有非常多的文艺活动,包括一些展览和一些设计周之类的。比如去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参观,这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活动。
在北京我真的觉得很开心的一点,就是可以充分满足我对于民俗艺术的热爱,有很多关于皮影、泥塑以及很多北京手工艺品的展览和活动。
至于美食,首师大本部的肉夹馍和糖葫芦简直可以上米其林美食榜。当然还有北京烤鸭,我觉得国子监巷子里的比全聚德好吃!
归来
韩寒说:“‘学习’两字,不分地点环境,是一件终老都要做的事情。”这个“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我觉得两次交换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改变。
之前有一位清大的同学跟我说:年轻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我觉得交换的每一天都变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经历的事、遇见的人、看过的风景,都长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就像吃过的饭一样。
如果你希望开阔一下视野,如果你想体验不同文化氛围,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我建议大家可以尝试交换。
感谢每一次相遇,
感谢每一次经历,
让我们抓住每一次机会,
去寻找人生的更多可能吧!
供稿 | 汪秋清
美编 | 朱宁超
责编 | 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