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城林,教师教育学院2015级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曹晓华教授,2017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在曹教授的指导下,他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以第一作者在SSCI期刊心理学一区最新影响因子为2.323 的《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发表论文《The Presentation Location of the Reference Stimuli Affects the Left-Side Bias in the Processing of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沉稳之风,学者之思
回首过去两年多的学习,李城林感触颇深。最令他难忘的是导师不辞辛劳,反复细致地指导他修改论文,提出有见地的修改意见,这使他的学术素养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在他看来,研究生阶段要着力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要勤于实践,善于思考,勇于质疑。
“阅读文献——总结观点——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采集和分析数据——思考结果——查阅文献”这便是李城林归纳出的研究之路。这条路看似是简单的往复循环,实则极其曲折。文献的阅读是开展研究必须经历的第一步,不仅看的数量要多,并且对于重要论文要反复读和标上自己每次看的心得和收获。问及如何应对每日重复的生活模式时,他提到最多的是“坚持”二字。在一天天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他的性格也渐入沉稳,身上的书卷气息也浓郁起来,与他交谈总能给人一种质朴、妥帖的学者气息。
强健体魄,劳逸结合
交谈中,他也提到他的导师时常告诉他们,研究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身体同样是研究的本钱。在高负荷的研究阶段,他仍会花几分钟看看校园里的景色,缓解紧张的大脑。生活之中,他爱好广泛,虽然并不经常参加运动比赛,但他对于锻炼身体尤为重视。他经常会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乒乓球、羽毛球、爬山等。因为他认为运动不但能强健体魄,而且能有效调整思维,释放高度紧张的思绪,最爱的活动就是与朋友一起去游历名山大川。在与朋友的运动之中,他也交得不少挚友,并不是仅仅生活在研究中的“学术宅男”。
谈到今天的进步,他忘不了导师那孜孜不倦的教诲,忘不了课题组成员的鼎力相助,也忘不了实验志愿者们的积极配合。学术之路满布荆棘,你我相扶才能更好地向前。“对身边之事,常怀好奇之心;对身边之人,常怀感恩之心”是他的人生格言。学习之余他时常关注一些贴合研究生活的微信推文,遇到优质美文,也常常分享给身边的同学。
游历学海,苦乐夹杂。李城林用自己的经历展现了青年学子奋发向上的“浙”师气象,他一步一个脚印,以沉稳之风铸造“教育”人的风采。
文/ 李熹 图/李城林